一是低端产品出口被不断替代。
我们关于多元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DCC-MGARCH)的实证分析也已证明:美元波动相对独立,体现"标而不盯"。世界经济重心从美欧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还将延续或加快。
对外金融负债反映一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作为金融中介所能动员和支配的金融资源。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部主任PaolaSubacchi曾经表示,国际社会需要通过政策合作来管理从单极走向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过渡。特里芬悖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是未能区分美元的交易需求与美元的储备资产需求。美联储保持低利率,美国出现资产泡沫。他们认为,全球不平衡是国家之间增长前景与金融发展水平不对称的结果。
这是因为后起主权国家货币无法借助黄金的力量在全球拓展其价值效应,并以价值效应为基础形成交易网络效应。最后,政府在鼓励民间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促进国内有效率企业组织的发展。地方政府能够从地方债发行中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再利用刚性兑付来从其他途径获取融资的动力就会下降。
进入专题: 地方债 流动性 利率 降准 降息 。有此先例后,未来银行在购买其他地方政府相关资产(如PPP、项目专项债)是的热情会小很多,而相应会增加其他行业资产的配置。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与银行贷款对应债权人协商后,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予以置换。通知要求,在2015年8月31日之前,需要完成今年1万亿用以置换存量债务的地方债的发行。
为了增加地方债的吸引力,在此次的政策中还规定新发的地方债可以被用来做抵押品,向央行获取流动性支持。角度之一:它等价于要求商业银行讲政治,向地方政府发贷款,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由于目前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3.4%。因此,地方债定向发行有利于降低刚性兑付对利率体系的干扰,可压低整体利率水平。由于之前市场普遍对这批新发地方债的热情不高,所以通知要求,对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的银行贷款部分,将用直接向对应银行定向发行地方债的方式置换。这边向银行征了税,别的地方就得给点甜头。
为了增加银行及其他购债主体的积极性,此次发行的地方债将纳入国库现金管理抵押品范围,以及央行流动性投放的抵押品范围。而尽管地方债定向发行是非市场化的行为,但它确实绕开了刚性兑付这一障碍——不管银行预期能从刚性兑付中继续获得多么高的收益,这边的低利率地方债是非买不可了。新发地方债是为了置换到期的存量贷款等债务。换句话说,是刚性兑付预期的继续存在支撑起了市场中较高的利率水平,导致地方债发行受阻。
考虑到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本就很高,面临不小下调压力。剩余的少部分则通过市场公开发行。
银行虽然不会承担者利息减收的全部,但大头应该是跑不掉的。角度之二:它等价于绕开刚性兑付,有利于利率水平的下降。
考虑到除了地方政府之外,地产是最大的融资需求方,估计未来银行对地产放款的动力会更足。这对应着债权方利息收入的损失再就是,由于中国资本项还没有全面开放,中国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人民币汇率不可自由浮动。不过,尽管中美两国法定存款准备率差距很大,但总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却比较接近。而美国存款额度为1450万美元至1.036亿美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高于1.036亿美元为10%,其他情况为零。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与欧美不同有关,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及数量型工具。
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绝对及相对规模都比美联储的要大,只不过,美联储的信用扩张速度要比中国央行快而已。这点与发达国家的汇率可自由浮动机制是有很大差别。
中国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两者之比为7:1)总额相当于106万亿存款的22%,相当中国GDP的37%。但是,中国央行官员则立即表示没有中国版的QE,也不需要中国版的QE。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上述情况更是极端化。当然,如果以欧美QE的含义(即在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制下,当常规的货币政策无效,如短期利率降至零,央行就得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直接扩展其资产负债表,以便向市场释放出基础货币来维持市场合理的流动性),当前中国是不存在中国版的QE。
前者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直接定价或管制下的利率,后者则是金融市场间接利率,通过相关传导机制影响金融市场行为。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联合早报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往往容易受到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较快速增长的影响,同时,汇率政策也是影响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这也意味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将发生重大的转向,由以往定向微调的中性化转向QE的强刺激。
比如,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何由2003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21.5%,主要是与外汇大量流入有关。中国央行信用扩张大于美联储比如,从央行以非常规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意义来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过度信用扩张早就开始。
而且这些工具的特征与效用都同欧美国家不一样。如果外汇占款突然收缩时,央行就得通过降准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当前,随着中国央行大力度降准、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出一些新的借贷工具等,市场认为中国版的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呼之欲出。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央行的降息所产生作用十分有限。
这就使得中国央行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美联储则不需要动用该工具。2014年,美联储法定及超额存款准备金达2.5万亿美元(但其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比为1:18),相当于美国10.4万亿美元存款的25%,相当美国GDP的20%。也就是说,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的信用扩张,其规模要大于美联储,只不过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式与美联储不同罢了。从已有数据来看,至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33.8万亿人民币,以当时汇率计算为5.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是2006年底时12.9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6倍。
中国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未确立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水平要高于中国,只不过中国绝大部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美国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由商业银行缴交,主要用它来作为外汇占款形成的流动性的对冲。
比如,当前中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5%。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来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尽管两者成因不同,但两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都意味着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或流动性。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